資訊

半月壺

半月壺半月壺是清代的陳曼生所創作的,也是「曼生十八式」的經典壺型之一。唐朝詩人張九齡寫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句名詩不僅營造出美妙的意境,也給曼生創作紫砂壺帶來了極大的想像空間。他用紫砂壺來表達對生命、文化和藝術的理解。曼生製作這把半月壺,是想提醒世人:凡事,追求完美反而可能不完美。順其自然,有時反而更好。退一步,海闊天空。彎曲反而能保全,委屈反而能伸直。這把壺充滿了為人處世的哲理。壺型介紹半月壺一直以樸素無華、典雅端莊而佔有一席之地。從古至今,一直非常受歡迎。所謂「明月千里寄相思,半月萬里思更濃」。這把壺訴說的不僅僅是思念,更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月圓人圓」的嚮往。半月壺整體協調和諧,簡潔舒展。各部分前後呼應,有張有弛,就像一篇優美的文章,越讀越令人陶醉。半月壺營造的是一種源自心靈對團圓的期盼。壺式古樸典雅,壺嘴、壺鈕、壺把等各部分比例和諧。壺身飽滿,呈半月形,帶有端莊古樸的意味。短彎流,圓乳鈕,壺把粗壯,加底。仔細欣賞「半月壺」,壺身就好像半個剛升起的月亮。器型穩重、簡單,同時又不失柔和之美。它的線條和裝飾不僅讓人聯想到生活中的真實情感,更讓人嚮往唐詩宋詞中的意境——那是一種期盼和牽掛。這期盼來源於心靈對團圓的渴望。手捧這把壺,不禁讓人想起古人的佳句:「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而「半月壺」正如天上的明月,或是落入凡間的珍品。關於半月壺的小故事陳曼生在溧陽做官時十分清廉。有一年中秋節,親朋好友特地從家鄉趕來和他團聚。在一輪圓月的照耀下,大家在宴席上有說有笑,非常熱鬧。有幾位朋友知道陳曼生創作了新壺,就問:「能不能看看你做的壺?」陳曼生說好啊,就把壺從屋裡拿出來給大家欣賞。那時的壺是一把圓形的壺。大家就問:「你這壺準備叫什麼名字?」曼生說:「我想取中秋團圓的意境,做一把『團圓滿月壺』。」大家看完後,有的說:「既然是月亮,應該再飽滿一點。」有的說:「為了突出月亮,應該再做點雲彩。」有的說壺鈕太大了,有的說壺口太長了。大家東一句西一句,陳曼生心裡有些失望。酒宴結束,親朋散去後,陳曼生收拾桌上的殘席,心情有一絲失落。看著天上的滿月,他想:本來想藉中秋月圓和大家熱鬧一下,希望朋友們能提出一些好建議。結果大家提出的看法都不是他想要的。他想,也許事情太完美了,就會出現某些方面的缺憾。陳曼生轉身進屋,拿起滿月壺看了一陣,心想:事情太圓滿了,反而容易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如果做一把不那麼圓的壺,也許更能長久圓滿。於是,他把滿月壺改成了半月壺。

 
 0

紫砂壺指南

什麼是紫砂壺?紫砂壺是一種特殊的茶器。它用細膩含鐵量高的陶土製成,沒有上釉。它比陶瓷出現得晚。古書記載它創始於明代。紫砂壺非常珍貴,素有「價比黃金」之說。但它貴的不是原料,而是文化價值。挑選好壺需要「慧眼識珠」的本領。價格是多少?價格差異很大。影響價格的因素如下:作者:大師製作的壺價格更高地區:同一款壺在不同地區價格不同泥料:泥料價格每年波動價格從幾百元到幾千萬元不等。為什麼有些這麼貴?很多壺看起來差不多,但微小差別很重要。比如壺蓋高一毫米,神韻就不同。價格由五個方面決定:泥形工款功昂貴的原因:泥料名貴做工精緻獲獎壺形名家製作製作過程製作非常費工,需要無數步驟。一步出錯就前功盡棄。燒製時泥料會收縮。壺蓋與壺身收縮不同,很難完全密合。關於燒製燒製溫度很高(1000°C-1250°C)。溫度不對就會失敗。燒製問題結果欠火發灰、聲悶、質鬆過火變形、起泡

 
 0

牛蓋蓮子壺

牛蓋蓮子壺,由裴石民所創。改編自陳光明的提梁牛蓋蓮子壺。蓮子一直深受人們喜愛。從古至今,無論瓷器或紫砂,許多作品都以「蓮」為題。正所謂「蓮由心生,心生萬相」。蓮出淤泥而不染,象徵純潔與高尚。它寄託了古今文人對氣節的追求與敬仰。「牛」是農業社會的主要生產力。在人們心中佔有神聖地位——代表勤勞、任勞任怨、忍辱負重。蘊含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牛蓋蓮子壺較為少見,因蓋形似牛鼻而得名。誕生於1960–70年代,反映當時的社會文化。寓意勤勤懇懇、清正廉潔。承襲傳統蓮子壺的精巧,壺身更挺闊周正。拿捏舒適,手感稱職。壺身寓圓於方,線條乾淨利落。整體氣韻十足,大氣儒雅。牛鼻形壺蓋不僅憨萌可愛,也很順手好用。大開口利於散熱,投茶與清洗都很方便。適合沖泡各類茶葉。

 
 0

經典「掇球壺」:紫砂藝術的極致之作

經典「掇球壺」:紫砂藝術的極致之作數百年來,紫砂茶具一直備受珍視。一些作品經過代代相傳與創新,成為舉世聞名的經典。其中,「掇球壺」是最典型的代表。在宜興陶瓷博物館的名家展廳中,陳列著三把掇球壺:-「大亨掇球」-「友廷掇球」-「壽珍掇球」每把皆出自紫砂名家之手,分別代表三個時代、三種風格。大亨掇球由清代嘉道年間的邵大亨創作。作品雍容大度,氣韻生動。大亨心高氣傲,不畏權貴,不媚世俗。民間有一段他的傳說:他的壺千金難求。一名丫鬟因摔破權貴珍藏的大亨壺而面臨死罪。為救人,大亨帶了一竹籃十幾把壺送給權貴,分文不取,救下人後轉身離去。他的壺,如他的人,清風明月,昂揚挺拔。友廷掇球由清代同治光緒年間的邵友廷製作。友廷掇球繼承了大亨壺的雄渾氣勢,但進行了大膽創新:拉高壺頸,壺嘴微曲略直,增強衝力感,壺口放大,壺蓋抬高成半球狀,壺鈕更圓。整體更貼近「掇球」之名。從審美角度看,友廷掇球是大亨掇球的再創造,承先啟後,為壽珍掇球鋪路。壽珍掇球程壽珍為邵友廷養子,承襲家學,風格樸素。他在前兩者基礎上進一步精進,使壺鈕、壺蓋、壺身形成真正的三球重疊,徹底展現「掇球」的奧義。可以說,掇球壺在壽珍手中,才真正達到了「名符其實的完美境界」。

 
 0

紫砂經典「傳爐壺」

傳爐壺傳爐壺是紫砂器中的不朽形制,清末演變為「四方傳爐」,又稱「四腳豬」,造型靈感源自青銅器,方圓相濟,暗合「天圓地方」的哲思。造型與工藝屬光素器範疇,側看渾圓,俯視成方,是方中藏圓、圓中見方的極致。製作難度極高,需選用質地細密的紫砂泥,特徵包括:微鼓壺蓋配圓鈕短頸、鼓腹四枚乳丁足三彎流壺嘴與圓潤壺把雙重命名典故道家丹爐說東晉葛洪曾於麻姑神功泉(江西)設爐煉丹。泉水釀造的「壽酒」與象徵長壽的「茶壽」文化相合,以傳爐壺品茶,隱含延年之意。金殿傳臚說明清時,殿試後皇帝召見進士的儀式稱「金殿傳臚」。「臚」為宣唱名次之意,而紫砂壺自古為文人雅玩,取名「傳爐」既諧音又勵志。青銅風骨,士人精神既有青銅器的莊重棱角,又帶渾厚曲線,氣度沉穩。從清末流行至今,此壺型始終在傳統中煥發新意,堪稱紫砂藝術的方圓哲學標本。

 
 0

「僧帽壺」——紫砂藝術的經典之作

起源與設計「僧帽壺」因其壺口形似僧侶的帽子而得名。這款壺最早出現在元朝,原本是瓷器的造型。到了明朝,紫砂成為泡茶的主要材料後,這個設計才被運用到紫砂壺上。壺身呈六角形,壺口有五瓣蓮花裝飾。壺蓋也是六邊形,與蓮花瓣完美融合。壺鈕像一顆佛珠,宛如僧帽的頂部。壺嘴像鴨嘴,把手則有一個小延伸,方便握持。壺底同樣是六邊形,整體穩重優雅。文化意義「僧帽壺」融合了少數民族文化、佛教和瓷器歷史。在佛教中,僧帽是神聖的象徵。早期佛教規定僧侶不能戴帽,後來因天氣寒冷才允許使用。不過,在佛像前戴帽仍被視為不敬。這款壺的設計傳達了純潔與莊嚴,就像僧帽本身一樣。隨著時間推移,它從僧侶專用的茶具變成普通人也能使用的茶壺,體現了佛教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過程。三種經典款式傳統僧帽款(法海帽)壺嘴短直,嵌入式壺蓋。壺身有蓮花瓣裝飾和篆文刻字。造型最接近真實的僧帽。濟公帽款最早的紫砂僧帽壺之一。壺嘴和把手向上翹起,像傳說中濟公的帽子。唐僧帽款更精緻的版本,壺身六面,帶蓮花瓣。壺鈕如佛珠,整體像高僧的帽子。僧帽壺的地理意義「僧帽壺」與中國江蘇省的 宜興 密不可分。宜興以獨特的 紫砂泥 聞名,這種僅產於此地的泥土賦予茶壺絕佳的透氣性和保溫性,使其成為泡茶的理想選擇。歷史上,宜興在明清時期是 陶瓷與佛教文化 的重要中心。僧帽壺從瓷器演變為紫砂的過程,展現了當地工藝與佛教傳統的融合。如今,宜興仍是紫砂壺的主要產地,而「僧帽壺」則成為其文化與地理傳承的象徵。結語「僧帽壺」不僅是茶具,更是歷史、宗教與工藝的結合。從佛教的起源到現代的茶文化,它始終是一件不朽的藝術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