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西施壺

西施壺千年西施,壺中美人這「壺中美人」,說的就是紫砂壺中的西施壺。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容貌美麗,姿態優雅,一直是美女的代名詞。西施壺,就像它的名字一樣,和西施一樣美,壺身圓潤,色澤紅豔,十分動人。​西施壺原來也叫「文旦壺」。根據吳梅鼎的《陽羨茗壺賦》記載,「文旦壺」中比較高雅的一種,原本叫做「西施乳」,是說壺的形狀像美女西施豐滿的乳房。事實上,這種壺的確很像少女飽滿的乳房:壺鈕像乳頭,壺嘴短而略粗,壺身從底部向內收,底部平穩。後來,可能覺得「西施乳」這個名字不夠文雅,就根據壺把向後彎曲的形狀,改名叫「倒把西施壺」。從造型上看,西施壺表面光滑細膩,就像皮膚一樣;線條流暢,如行雲流水。壺嘴短淺,像美人的櫻桃小口;壺把細細圓圓的,就像是美人柔軟纖細的腰肢。有些藝術風格追求華麗精緻,展現的是妖嬈美豔的世俗美;而西施壺的簡約樸素,展現的卻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美。仔細看,西施壺的線條光滑細膩,沒有一個棱角,這正是傳統女性溫柔、圓融性格的象徵。壺肚寬大飽滿,則體現了傳統女性「厚德載物」、任勞任怨的美德。整把壺沉穩內斂,收放自如,不張揚卻充滿神韻,恰如傳統大家閨秀:外表秀麗,內心聰慧,溫柔中帶著堅強,品德與容貌兼備。不同的紫砂藝人製作倒把西施壺時,區別主要在於各部位的比例不同。此外,因為每個人的審美觀念略有差異,這種差異也會反映在壺的形狀上。西施壺是紫砂壺眾多款式中,最經典、最傳統、最受喜愛的壺型之一。

 
 0

井欄壺

井欄茶壺設計靈感古人掘井多置井欄,既可護井,亦能美化裝飾。井欄壺的設計靈感,正是源自現實生活中水井的欄圈。壺型剛俊挺拔,穩健有力,底圈寬大,豐亭飽滿,屬較早期的流線型設計。簡約中蘊含深意,以器皿承載意境,歷來深受文人雅士珍愛。創作者陳曼生(1768—1822年),即陳鴻壽,融書畫、詩詞與製壺工藝於一體,相得益彰。他開創了一種獨特而成熟的紫砂壺藝術風格。在接觸紫砂之前,他已是知名畫家、篆刻家和書法家。於溧陽任知縣期間,陳曼生結識製壺匠人楊彭年等人,常以楊彭年製壺、曼生題銘的形式合作。其後,其幕僚如江聽香、郭頻迦等文人也參與其中。眾人在其「阿曼陀室」中一邊品茗賞壺,一邊設計壺銘,很快便創作出系列茶壺樣式,即後人所稱的「曼生十八式」。文化背景前人一井,後世一壺。井欄,源於市井,成於曼生,作為經典器型,深受壺友鍾愛。井欄,源於市井,成於曼生,作為經典器型,深受壺友鍾愛。井欄壺是曼生壺系列之一,以井欄為形,並借鑒井欄刻字之美轉化為壺銘之美,樣式古樸而文辭優雅,是文人紫砂的經典之作。寓意學識如人生必備之水,唯有不斷汲取,方能修身養性、頤養天年。井欄風格高潔古雅,是傳世紫砂經典壺式之一。汲水思源是此壺蘊含的人文意識,方圓周正則是此醞釀的視覺美感。著名的五款井欄壺陳曼生 仿古井欄壺(現藏於南京博物院)顧景舟與書畫名家亞明 井欄壺清 楊彭年製 曼生井欄壺清嘉慶 楊彭年製、陳曼生刻阿曼陀室款紫泥井欄壺顧景舟製 矮井欄壺

 
 0

秦權茶壺

為什麼這種茶壺叫做秦權?秦權壺,顧名思義,便是摹秦代之權(秤砣)為形製作的紫砂壺。始皇帝一掃六合,兼併天下之後,採取了一系列新法度來鞏固政權,其中統一度量衡便是一項重要舉措。衡器是當時的計量用具,亦稱權,秦權之名便來自於此。秦權壺的設計理念最早秦權壺採用的是環耳形把手。後來不知何人所為,改成了龍形把手。龍之於中華文化,有著數不盡的故事。秦權壺是以仿照秤砣的外型而構思的紫砂壺。頸、肩、腹、足,順勢而下,似乎一個誠篤而自傲的商人,安坐店肆之內,想像於千里之外。壺嘴稍平代表買賣對等公平,壺把渾圓代表有堅強的經濟後盾,壺身老成持重代表威震四方。秦權,俗稱「秤砣」,既實實在在,又有分量,承擔著檢測重量輕重的標準權。藝術家將古代的「秦權」與紫砂巧妙的結合在一起,設計了充滿霸氣的秦權壺。最早秦權壺採用的是環耳形把手。後來不知何人所為,改成了龍形把手。龍之於中華文化,有著數不盡的故事。著名的幾種秦權壺1.顧景舟 秦權壺此秦權壺富有弧度變化的塊面,詮釋著秦權主題的壺藝氣韻。2.黃玉麟 秦權壺玉麟製壺,擅長配泥,構思精妙,而玉麟傳器較少且每見必為精品,被紫砂愛好者珍視。3.貞祥 描金秦權壺此秦權壺以紫砂描金裝飾,為清早期宮廷造辦處所製,後成為宮廷紫砂器主要裝飾手法之一。壺身一面描金細繪,一面描金刻款,兩觀相宜,相輔成趣。4.顧景舟題銘 汪寅仙製 秦權壺5.何心舟製、胡公壽刻 秦權壺、水洗套組此壺形制典雅敦實,線條簡約流暢;器表光亮,色澤醇厚,胎質溫潤;工藝製作精細,設計縱深得體,佈局妥當合理,線條挺拔勻稱,層次分明,中規中矩,惹人喜愛。

 
 0

蓮子壺

蓮子壺最初的靈感,源自明朝崇禎年間的「蓮子罐」。那時的蓮子罐造型為直口、圓肩、圈足,腹部圓潤飽滿,加上略鼓的蓋子,整體就像一顆蓮子。隨著歷代製壺人的巧手改良,逐漸演變成如今清秀俏麗的模樣——蓋子微微隆起,加上珠鈕,更顯挺拔;壺嘴從肩部自然彎出,輕巧柔美;壺把則像美人叉腰的手臂,讓整個壺體顯得亭亭玉立。最早的蓮子造型,由層層疊疊的圓圈組成,從小到大,一環扣一環,象徵著中國傳統中「連生貴子」的美好寓意。宜興流傳一句諺語:「三腳石瓢四腳爐,豐為蓮子扁為鼓」。廣義的蓮子壺,正是從明代的蓮子罐演變而來。蓮子壺的基本特點整體飽滿圓潤,肩頸舒展口蓋較大,弧形蓋與壺身融為一體線條流暢,過渡自然,視覺均衡壺把底端帶有一個「小尾巴」(垂耳),用無名指抵住可防燙手,也更顯靈動幾款經典的蓮子壺1. 大亨款蓮子壺(圖一)這被許多人視為最標準的蓮子壺。它的最大特點是壺把後帶有垂耳,整體勻稱飽滿,端莊雅致。2. 牛蓋蓮子壺(圖二)近代名家如裴石民、顧景舟、汪寅仙等都製作過此款。雖名為「蓮子」,造型卻更接近「井欄」。顧景舟款的牛蓋蓮子,壺身清秀敦厚,質感細膩,色澤典雅。每一處線條、接合和棱角都處理得一絲不苟。其蓋子呈拱橋狀,像牛鼻一樣,壺底直落而下,口闊無高頸,壺嘴為一彎流,把手上無垂耳。3. 平蓋蓮子壺(圖三)由傳統蓮子壺演變而來,特點是頸高、蓋平、口蓋密合。俞國良所作的平蓋蓮子,壺型碩大卻不顯臃腫,線條飽滿有氣勢,細節修飾十分講究。4. 「行有恆堂」款平蓋蓮子(圖四)這是平蓋蓮子中最著名的款式。壺身圓潤有力,渾樸雅致,比例協調。頸高無子口線,腹部收斂較明顯,壺嘴為三彎流,把手無垂耳。5. 笠帽蓮子壺(圖五)陳子畦款笠帽蓮子,造型簡潔,質感溫潤,色澤深邃。壺身飽滿卻帶有清逸之感,線條柔和中蘊含力道,靜靜而立,彷彿在無聲中訴說千言萬語。

 
 0

笠帽壺

笠帽壺是一款非常特別的紫砂壺。它的造型抽象又擬人,看起來像一位正在釣魚的老漁翁。這位漁翁頭戴斗笠,身披雨衣,安靜地坐著。壺身的設計更加強了這種趣味。壺身大約三分之一處形成一道轉折線,這條線成為視覺的分界。所有主要線條,例如壺面、壺流(出水口)和壺把(手柄),都集中在壺的上半部。下半部則總是顯得陰暗,就像在影子中一樣。這種設計非常符合現實。當我們從遠處看釣魚的人時,通常不會注意到他的下半身。同時,光線的變化也讓上下兩部分的顏色看起來不同。其實泥料是一樣的,但看起來質感完全不一樣,讓整體更加生動。笠帽壺是紫砂壶中非常經典的抽象造型。以前的工匠觀察釣魚人的姿態,抓住輪廓,設計出這把壺。壺蓋就像一頂帽子,這種斗笠現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很少見了,也許只有一些鄉村的老人家還在使用。所以這把壺也保留了一種歷史的記憶。傳統的笠帽壺身扁圓飽滿,壺蓋與壺口貼合得很好。壺流和壺把與壺身比例協調。壺蓋內部做工講究,外部線條清晰。整體看起來簡潔又大方。壺把尤其像一個人的手臂,自然放鬆,是抽象設計的傑作。另一個特點是它的壺流。這把壺的壺流又長又直,讓整個壺看起來特別突出。但太長的壺流通常會影響出水,實用性不高。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工匠把出水口做得比較低,並且讓流身比出水口細。這樣可以增加水壓,讓出水更順暢。同時,壺口的處理也很巧妙。壺蓋的邊緣做成“藏口”的效果,蓋上之後,壺口的線條就被隱藏了。所以實際的壺口比看起來更高。這個設計既解決了出水問題,又不影響整體美感。笠帽壺不只實用,也是一件藝術品。它展示了傳統工匠的智慧與創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