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笠帽壺

笠帽壺是一款非常特別的紫砂壺。它的造型抽象又擬人,看起來像一位正在釣魚的老漁翁。這位漁翁頭戴斗笠,身披雨衣,安靜地坐著。壺身的設計更加強了這種趣味。壺身大約三分之一處形成一道轉折線,這條線成為視覺的分界。所有主要線條,例如壺面、壺流(出水口)和壺把(手柄),都集中在壺的上半部。下半部則總是顯得陰暗,就像在影子中一樣。這種設計非常符合現實。當我們從遠處看釣魚的人時,通常不會注意到他的下半身。同時,光線的變化也讓上下兩部分的顏色看起來不同。其實泥料是一樣的,但看起來質感完全不一樣,讓整體更加生動。笠帽壺是紫砂壶中非常經典的抽象造型。以前的工匠觀察釣魚人的姿態,抓住輪廓,設計出這把壺。壺蓋就像一頂帽子,這種斗笠現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很少見了,也許只有一些鄉村的老人家還在使用。所以這把壺也保留了一種歷史的記憶。傳統的笠帽壺身扁圓飽滿,壺蓋與壺口貼合得很好。壺流和壺把與壺身比例協調。壺蓋內部做工講究,外部線條清晰。整體看起來簡潔又大方。壺把尤其像一個人的手臂,自然放鬆,是抽象設計的傑作。另一個特點是它的壺流。這把壺的壺流又長又直,讓整個壺看起來特別突出。但太長的壺流通常會影響出水,實用性不高。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工匠把出水口做得比較低,並且讓流身比出水口細。這樣可以增加水壓,讓出水更順暢。同時,壺口的處理也很巧妙。壺蓋的邊緣做成“藏口”的效果,蓋上之後,壺口的線條就被隱藏了。所以實際的壺口比看起來更高。這個設計既解決了出水問題,又不影響整體美感。笠帽壺不只實用,也是一件藝術品。它展示了傳統工匠的智慧與創意。

 
 0

半月壺

半月壺半月壺是清代的陳曼生所創作的,也是「曼生十八式」的經典壺型之一。唐朝詩人張九齡寫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句名詩不僅營造出美妙的意境,也給曼生創作紫砂壺帶來了極大的想像空間。他用紫砂壺來表達對生命、文化和藝術的理解。曼生製作這把半月壺,是想提醒世人:凡事,追求完美反而可能不完美。順其自然,有時反而更好。退一步,海闊天空。彎曲反而能保全,委屈反而能伸直。這把壺充滿了為人處世的哲理。壺型介紹半月壺一直以樸素無華、典雅端莊而佔有一席之地。從古至今,一直非常受歡迎。所謂「明月千里寄相思,半月萬里思更濃」。這把壺訴說的不僅僅是思念,更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月圓人圓」的嚮往。半月壺整體協調和諧,簡潔舒展。各部分前後呼應,有張有弛,就像一篇優美的文章,越讀越令人陶醉。半月壺營造的是一種源自心靈對團圓的期盼。壺式古樸典雅,壺嘴、壺鈕、壺把等各部分比例和諧。壺身飽滿,呈半月形,帶有端莊古樸的意味。短彎流,圓乳鈕,壺把粗壯,加底。仔細欣賞「半月壺」,壺身就好像半個剛升起的月亮。器型穩重、簡單,同時又不失柔和之美。它的線條和裝飾不僅讓人聯想到生活中的真實情感,更讓人嚮往唐詩宋詞中的意境——那是一種期盼和牽掛。這期盼來源於心靈對團圓的渴望。手捧這把壺,不禁讓人想起古人的佳句:「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而「半月壺」正如天上的明月,或是落入凡間的珍品。關於半月壺的小故事陳曼生在溧陽做官時十分清廉。有一年中秋節,親朋好友特地從家鄉趕來和他團聚。在一輪圓月的照耀下,大家在宴席上有說有笑,非常熱鬧。有幾位朋友知道陳曼生創作了新壺,就問:「能不能看看你做的壺?」陳曼生說好啊,就把壺從屋裡拿出來給大家欣賞。那時的壺是一把圓形的壺。大家就問:「你這壺準備叫什麼名字?」曼生說:「我想取中秋團圓的意境,做一把『團圓滿月壺』。」大家看完後,有的說:「既然是月亮,應該再飽滿一點。」有的說:「為了突出月亮,應該再做點雲彩。」有的說壺鈕太大了,有的說壺口太長了。大家東一句西一句,陳曼生心裡有些失望。酒宴結束,親朋散去後,陳曼生收拾桌上的殘席,心情有一絲失落。看著天上的滿月,他想:本來想藉中秋月圓和大家熱鬧一下,希望朋友們能提出一些好建議。結果大家提出的看法都不是他想要的。他想,也許事情太完美了,就會出現某些方面的缺憾。陳曼生轉身進屋,拿起滿月壺看了一陣,心想:事情太圓滿了,反而容易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如果做一把不那麼圓的壺,也許更能長久圓滿。於是,他把滿月壺改成了半月壺。

 
 0

紫砂壺指南

什麼是紫砂壺?紫砂壺是一種特殊的茶器。它用細膩含鐵量高的陶土製成,沒有上釉。它比陶瓷出現得晚。古書記載它創始於明代。紫砂壺非常珍貴,素有「價比黃金」之說。但它貴的不是原料,而是文化價值。挑選好壺需要「慧眼識珠」的本領。價格是多少?價格差異很大。影響價格的因素如下:作者:大師製作的壺價格更高地區:同一款壺在不同地區價格不同泥料:泥料價格每年波動價格從幾百元到幾千萬元不等。為什麼有些這麼貴?很多壺看起來差不多,但微小差別很重要。比如壺蓋高一毫米,神韻就不同。價格由五個方面決定:泥形工款功昂貴的原因:泥料名貴做工精緻獲獎壺形名家製作製作過程製作非常費工,需要無數步驟。一步出錯就前功盡棄。燒製時泥料會收縮。壺蓋與壺身收縮不同,很難完全密合。關於燒製燒製溫度很高(1000°C-1250°C)。溫度不對就會失敗。燒製問題結果欠火發灰、聲悶、質鬆過火變形、起泡

 
 0

牛蓋蓮子壺

牛蓋蓮子壺,由裴石民所創。改編自陳光明的提梁牛蓋蓮子壺。蓮子一直深受人們喜愛。從古至今,無論瓷器或紫砂,許多作品都以「蓮」為題。正所謂「蓮由心生,心生萬相」。蓮出淤泥而不染,象徵純潔與高尚。它寄託了古今文人對氣節的追求與敬仰。「牛」是農業社會的主要生產力。在人們心中佔有神聖地位——代表勤勞、任勞任怨、忍辱負重。蘊含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牛蓋蓮子壺較為少見,因蓋形似牛鼻而得名。誕生於1960–70年代,反映當時的社會文化。寓意勤勤懇懇、清正廉潔。承襲傳統蓮子壺的精巧,壺身更挺闊周正。拿捏舒適,手感稱職。壺身寓圓於方,線條乾淨利落。整體氣韻十足,大氣儒雅。牛鼻形壺蓋不僅憨萌可愛,也很順手好用。大開口利於散熱,投茶與清洗都很方便。適合沖泡各類茶葉。

 
 0

經典「掇球壺」:紫砂藝術的極致之作

經典「掇球壺」:紫砂藝術的極致之作數百年來,紫砂茶具一直備受珍視。一些作品經過代代相傳與創新,成為舉世聞名的經典。其中,「掇球壺」是最典型的代表。在宜興陶瓷博物館的名家展廳中,陳列著三把掇球壺:-「大亨掇球」-「友廷掇球」-「壽珍掇球」每把皆出自紫砂名家之手,分別代表三個時代、三種風格。大亨掇球由清代嘉道年間的邵大亨創作。作品雍容大度,氣韻生動。大亨心高氣傲,不畏權貴,不媚世俗。民間有一段他的傳說:他的壺千金難求。一名丫鬟因摔破權貴珍藏的大亨壺而面臨死罪。為救人,大亨帶了一竹籃十幾把壺送給權貴,分文不取,救下人後轉身離去。他的壺,如他的人,清風明月,昂揚挺拔。友廷掇球由清代同治光緒年間的邵友廷製作。友廷掇球繼承了大亨壺的雄渾氣勢,但進行了大膽創新:拉高壺頸,壺嘴微曲略直,增強衝力感,壺口放大,壺蓋抬高成半球狀,壺鈕更圓。整體更貼近「掇球」之名。從審美角度看,友廷掇球是大亨掇球的再創造,承先啟後,為壽珍掇球鋪路。壽珍掇球程壽珍為邵友廷養子,承襲家學,風格樸素。他在前兩者基礎上進一步精進,使壺鈕、壺蓋、壺身形成真正的三球重疊,徹底展現「掇球」的奧義。可以說,掇球壺在壽珍手中,才真正達到了「名符其實的完美境界」。

 
 0

紫砂經典「傳爐壺」

傳爐壺傳爐壺是紫砂器中的不朽形制,清末演變為「四方傳爐」,又稱「四腳豬」,造型靈感源自青銅器,方圓相濟,暗合「天圓地方」的哲思。造型與工藝屬光素器範疇,側看渾圓,俯視成方,是方中藏圓、圓中見方的極致。製作難度極高,需選用質地細密的紫砂泥,特徵包括:微鼓壺蓋配圓鈕短頸、鼓腹四枚乳丁足三彎流壺嘴與圓潤壺把雙重命名典故道家丹爐說東晉葛洪曾於麻姑神功泉(江西)設爐煉丹。泉水釀造的「壽酒」與象徵長壽的「茶壽」文化相合,以傳爐壺品茶,隱含延年之意。金殿傳臚說明清時,殿試後皇帝召見進士的儀式稱「金殿傳臚」。「臚」為宣唱名次之意,而紫砂壺自古為文人雅玩,取名「傳爐」既諧音又勵志。青銅風骨,士人精神既有青銅器的莊重棱角,又帶渾厚曲線,氣度沉穩。從清末流行至今,此壺型始終在傳統中煥發新意,堪稱紫砂藝術的方圓哲學標本。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