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僧帽壺」——紫砂藝術的經典之作

起源與設計「僧帽壺」因其壺口形似僧侶的帽子而得名。這款壺最早出現在元朝,原本是瓷器的造型。到了明朝,紫砂成為泡茶的主要材料後,這個設計才被運用到紫砂壺上。壺身呈六角形,壺口有五瓣蓮花裝飾。壺蓋也是六邊形,與蓮花瓣完美融合。壺鈕像一顆佛珠,宛如僧帽的頂部。壺嘴像鴨嘴,把手則有一個小延伸,方便握持。壺底同樣是六邊形,整體穩重優雅。文化意義「僧帽壺」融合了少數民族文化、佛教和瓷器歷史。在佛教中,僧帽是神聖的象徵。早期佛教規定僧侶不能戴帽,後來因天氣寒冷才允許使用。不過,在佛像前戴帽仍被視為不敬。這款壺的設計傳達了純潔與莊嚴,就像僧帽本身一樣。隨著時間推移,它從僧侶專用的茶具變成普通人也能使用的茶壺,體現了佛教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過程。三種經典款式傳統僧帽款(法海帽)壺嘴短直,嵌入式壺蓋。壺身有蓮花瓣裝飾和篆文刻字。造型最接近真實的僧帽。濟公帽款最早的紫砂僧帽壺之一。壺嘴和把手向上翹起,像傳說中濟公的帽子。唐僧帽款更精緻的版本,壺身六面,帶蓮花瓣。壺鈕如佛珠,整體像高僧的帽子。僧帽壺的地理意義「僧帽壺」與中國江蘇省的 宜興 密不可分。宜興以獨特的 紫砂泥 聞名,這種僅產於此地的泥土賦予茶壺絕佳的透氣性和保溫性,使其成為泡茶的理想選擇。歷史上,宜興在明清時期是 陶瓷與佛教文化 的重要中心。僧帽壺從瓷器演變為紫砂的過程,展現了當地工藝與佛教傳統的融合。如今,宜興仍是紫砂壺的主要產地,而「僧帽壺」則成為其文化與地理傳承的象徵。結語「僧帽壺」不僅是茶具,更是歷史、宗教與工藝的結合。從佛教的起源到現代的茶文化,它始終是一件不朽的藝術品。

 
 0

平蓋石瓢

石瓢壺的靈感來自蘇軾命名的「石銚」。  經過多年演變,發展出不同風格,但無論如何改良,那份儒雅的氣質和風骨始終不變。  ​平蓋瓢,顧名思義,在傳統石瓢的基礎上,將壺蓋改得更平、壺口更寬,讓投茶和清洗更方便。實用性提升的同時,仍保留石瓢的美學精髓。壺蓋上的橋型鈕線條流暢,觸感厚實微澀。採用**底槽青泥**製作,含鐵量高,砂粒感明顯,燒成後呈現紅棕色,胎質均勻,古樸中帶著溫潤。  壺身線條俐落,如「金字塔」般飽滿挺立,毫不鬆垮。壺把與壺身結合穩固,在圓潤造型中增添幾何感。壺嘴短直,出水有力,底部三足支撐,整體穩重大氣。  自古以來,石瓢壺一直是**實用與收藏的典範**,線條簡練純粹,歷經數百年仍備受推崇,也是最適合泡茶的器型之一。以純粹之心,成就簡素之美。相信每位紫砂愛好者,都至少擁有一把平蓋瓢。

 
 0

石瓢壺的前世今生

石瓢壺的前世今生石瓢壺:千姿百態的經典器型石瓢壺,可謂紫砂壺中最為人熟知的器型之一。其家族龐大,流派紛呈:子冶石瓢、景舟石瓢、心舟石瓢、漢棠石瓢、平蓋石瓢……各具風韻。但您可知這般雅器,是如何一步步走入文人雅士的視野?從「石銚」到「石瓢」的千年演變古時,石瓢壺本名「石銚壺」。如今我們熟知的東坡石瓢、提梁石瓢、子冶石瓢等稱謂,實為後人所賦。北宋·文人雅趣鼻祖「東坡石瓢」由蘇東坡親繪壺型,時稱「石銚」。清代書畫家尤蔭得此壺後,繪就《梅花石銚圖》,此作影響後世極深。清代·百家爭鳴陳曼生與摯友江聽香論壺,以銚為本,先製曼生提梁,後創曼生石瓢。同期,瞿應紹(字子冶)所製「子冶石瓢」問世,骨相清奇;何心舟另闢蹊徑,設計「心舟石瓢」,溫潤如玉。曼生提梁曼生石瓢子冶石瓢心舟石瓢現當代·承古開新顧景舟大師援引「弱水三千,僅飲一瓢」之典,將「石銚」正名為「石瓢」。其所製滿瓢壺,今人尊稱「景舟石瓢」。其弟子徐漢棠大師更創「漢棠石瓢」,為經典再添新章。景舟石瓢漢棠石瓢一壺載千年,瓢中見乾坤。石瓢之變,不僅是器型的流轉,更是一部縮寫的紫砂藝術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