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xing teapot ban yue

半月壺

半月壺

半月壺是清代的陳曼生所創作的,也是「曼生十八式」的經典壺型之一。

唐朝詩人張九齡寫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句名詩不僅營造出美妙的意境,也給曼生創作紫砂壺帶來了極大的想像空間。他用紫砂壺來表達對生命、文化和藝術的理解。

曼生製作這把半月壺,是想提醒世人:凡事,追求完美反而可能不完美。順其自然,有時反而更好。退一步,海闊天空。彎曲反而能保全,委屈反而能伸直。這把壺充滿了為人處世的哲理。

宜興 半月 紫砂 壺
壺型介紹

半月壺一直以樸素無華、典雅端莊而佔有一席之地。從古至今,一直非常受歡迎。

所謂「明月千里寄相思,半月萬里思更濃」。這把壺訴說的不僅僅是思念,更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月圓人圓」的嚮往。

半月壺整體協調和諧,簡潔舒展。各部分前後呼應,有張有弛,就像一篇優美的文章,越讀越令人陶醉。半月壺營造的是一種源自心靈對團圓的期盼。

壺式古樸典雅,壺嘴、壺鈕、壺把等各部分比例和諧。壺身飽滿,呈半月形,帶有端莊古樸的意味。短彎流,圓乳鈕,壺把粗壯,加底。

仔細欣賞「半月壺」,壺身就好像半個剛升起的月亮。器型穩重、簡單,同時又不失柔和之美。它的線條和裝飾不僅讓人聯想到生活中的真實情感,更讓人嚮往唐詩宋詞中的意境——那是一種期盼和牽掛。

這期盼來源於心靈對團圓的渴望。手捧這把壺,不禁讓人想起古人的佳句:「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而「半月壺」正如天上的明月,或是落入凡間的珍品。

關於半月壺的小故事

陳曼生在溧陽做官時十分清廉。有一年中秋節,親朋好友特地從家鄉趕來和他團聚。在一輪圓月的照耀下,大家在宴席上有說有笑,非常熱鬧。

有幾位朋友知道陳曼生創作了新壺,就問:「能不能看看你做的壺?」陳曼生說好啊,就把壺從屋裡拿出來給大家欣賞。

那時的壺是一把圓形的壺。大家就問:「你這壺準備叫什麼名字?」曼生說:「我想取中秋團圓的意境,做一把『團圓滿月壺』。」

大家看完後,有的說:「既然是月亮,應該再飽滿一點。」有的說:「為了突出月亮,應該再做點雲彩。」有的說壺鈕太大了,有的說壺口太長了。大家東一句西一句,陳曼生心裡有些失望。

酒宴結束,親朋散去後,陳曼生收拾桌上的殘席,心情有一絲失落。看著天上的滿月,他想:本來想藉中秋月圓和大家熱鬧一下,希望朋友們能提出一些好建議。結果大家提出的看法都不是他想要的。

他想,也許事情太完美了,就會出現某些方面的缺憾。陳曼生轉身進屋,拿起滿月壺看了一陣,心想:事情太圓滿了,反而容易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如果做一把不那麼圓的壺,也許更能長久圓滿。

於是,他把滿月壺改成了半月壺。







發表留言

請注意,留言須先通過審核才能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