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僧帽壺」——紫砂藝術的經典之作

起源與設計「僧帽壺」因其壺口形似僧侶的帽子而得名。這款壺最早出現在元朝,原本是瓷器的造型。到了明朝,紫砂成為泡茶的主要材料後,這個設計才被運用到紫砂壺上。壺身呈六角形,壺口有五瓣蓮花裝飾。壺蓋也是六邊形,與蓮花瓣完美融合。壺鈕像一顆佛珠,宛如僧帽的頂部。壺嘴像鴨嘴,把手則有一個小延伸,方便握持。壺底同樣是六邊形,整體穩重優雅。文化意義「僧帽壺」融合了少數民族文化、佛教和瓷器歷史。在佛教中,僧帽是神聖的象徵。早期佛教規定僧侶不能戴帽,後來因天氣寒冷才允許使用。不過,在佛像前戴帽仍被視為不敬。這款壺的設計傳達了純潔與莊嚴,就像僧帽本身一樣。隨著時間推移,它從僧侶專用的茶具變成普通人也能使用的茶壺,體現了佛教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過程。三種經典款式傳統僧帽款(法海帽)壺嘴短直,嵌入式壺蓋。壺身有蓮花瓣裝飾和篆文刻字。造型最接近真實的僧帽。濟公帽款最早的紫砂僧帽壺之一。壺嘴和把手向上翹起,像傳說中濟公的帽子。唐僧帽款更精緻的版本,壺身六面,帶蓮花瓣。壺鈕如佛珠,整體像高僧的帽子。僧帽壺的地理意義「僧帽壺」與中國江蘇省的 宜興 密不可分。宜興以獨特的 紫砂泥 聞名,這種僅產於此地的泥土賦予茶壺絕佳的透氣性和保溫性,使其成為泡茶的理想選擇。歷史上,宜興在明清時期是 陶瓷與佛教文化 的重要中心。僧帽壺從瓷器演變為紫砂的過程,展現了當地工藝與佛教傳統的融合。如今,宜興仍是紫砂壺的主要產地,而「僧帽壺」則成為其文化與地理傳承的象徵。結語「僧帽壺」不僅是茶具,更是歷史、宗教與工藝的結合。從佛教的起源到現代的茶文化,它始終是一件不朽的藝術品。

 
 0

平蓋石瓢

石瓢壺的靈感來自蘇軾命名的「石銚」。  經過多年演變,發展出不同風格,但無論如何改良,那份儒雅的氣質和風骨始終不變。  ​平蓋瓢,顧名思義,在傳統石瓢的基礎上,將壺蓋改得更平、壺口更寬,讓投茶和清洗更方便。實用性提升的同時,仍保留石瓢的美學精髓。壺蓋上的橋型鈕線條流暢,觸感厚實微澀。採用**底槽青泥**製作,含鐵量高,砂粒感明顯,燒成後呈現紅棕色,胎質均勻,古樸中帶著溫潤。  壺身線條俐落,如「金字塔」般飽滿挺立,毫不鬆垮。壺把與壺身結合穩固,在圓潤造型中增添幾何感。壺嘴短直,出水有力,底部三足支撐,整體穩重大氣。  自古以來,石瓢壺一直是**實用與收藏的典範**,線條簡練純粹,歷經數百年仍備受推崇,也是最適合泡茶的器型之一。以純粹之心,成就簡素之美。相信每位紫砂愛好者,都至少擁有一把平蓋瓢。

 
 0

石瓢壺的前世今生

石瓢壺的前世今生石瓢壺:千姿百態的經典器型石瓢壺,可謂紫砂壺中最為人熟知的器型之一。其家族龐大,流派紛呈:子冶石瓢、景舟石瓢、心舟石瓢、漢棠石瓢、平蓋石瓢……各具風韻。但您可知這般雅器,是如何一步步走入文人雅士的視野?從「石銚」到「石瓢」的千年演變古時,石瓢壺本名「石銚壺」。如今我們熟知的東坡石瓢、提梁石瓢、子冶石瓢等稱謂,實為後人所賦。北宋·文人雅趣鼻祖「東坡石瓢」由蘇東坡親繪壺型,時稱「石銚」。清代書畫家尤蔭得此壺後,繪就《梅花石銚圖》,此作影響後世極深。清代·百家爭鳴陳曼生與摯友江聽香論壺,以銚為本,先製曼生提梁,後創曼生石瓢。同期,瞿應紹(字子冶)所製「子冶石瓢」問世,骨相清奇;何心舟另闢蹊徑,設計「心舟石瓢」,溫潤如玉。曼生提梁曼生石瓢子冶石瓢心舟石瓢現當代·承古開新顧景舟大師援引「弱水三千,僅飲一瓢」之典,將「石銚」正名為「石瓢」。其所製滿瓢壺,今人尊稱「景舟石瓢」。其弟子徐漢棠大師更創「漢棠石瓢」,為經典再添新章。景舟石瓢漢棠石瓢一壺載千年,瓢中見乾坤。石瓢之變,不僅是器型的流轉,更是一部縮寫的紫砂藝術史。

 
 0

德鐘壺

德鐘壺一、器型溯源:德鐘與鐘德德鐘壺,壺身造型取自古器「盅」型,圓潤平鈕與壺身相諧,配以直流、耳型鋬,線條簡練而氣韻渾厚。德鐘壺有趣的是,此壺又名「鐘德」,二字前後顛倒,意蘊卻大不相同。「鐘德」一詞,源於《道德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之思——鐘為禮樂之器,象徵王道教化;德則為儒家修身之本,二者交融,暗合「外儒內道」的傳統智慧。二、鐘德之意:禮樂與修身的交融《康熙字典》釋「鐘」:「樂鐘也,鐘空也,內空受氣多,故聲大。」鐘與鼓同為華夏最古樂器,儒家以「禮樂」為教化根基,故「鐘德」亦可解為「樂德」,寓意以音律養德,以器載道。顧景舟在《宜興紫砂珍賞》中曾言:「德清儉素,儒雅中和。」得遇此壺者,往往心生肅敬,如對君子。然壺名紛紜——「德鐘」、「鐘德」、「德中」、「中德」,究竟何者為正?至今壺界尚無定論,卻也正因如此,更顯漢字意蘊之妙,耐人尋味。三、器韻之美:謙和如君子德鐘壺莊重儒雅,質樸大度,壺肩線條圓轉流暢,鋬、流與壺身自然銜接,疏朗大氣。靜觀其器,不由感嘆:「涵光華於樸厚,寄風雅於平常。」若暫且忽略鋬流,單看壺身,其形恰似「圓盅」。《辭海》釋「盅」:「器皿空虚。」《老子》云:「道盅而用之。」此壺以圓整周正之形,喻虛懷若谷之心,不正是「以器示道」的體現嗎?四、以器載道:紫砂中的儒家精神中華文化以儒家為主流,講求「修身立德,兼濟天下」。紫砂藝人以手抟器,心手相合,將哲思凝於一壺。德鐘壺的「虛空」之態,恰如君子胸懷,能容天下茶湯,亦能承載千年文化底蘊。德鐘壺「水為茶之母,壺為茶之父。」執此壺品茗,彷彿與古人對話,感受的不僅是茶香,更是那份「以德潤身」的東方智慧。

 
 0

水平壺的由來與演變

水平壺的由來與演變關於水平壺的起源,民間普遍流傳的說法與明清時期廣東潮州的茶人有關。當時,潮州一帶的茶人偏愛使用體積小巧的小品茶壺泡茶,然而這類小壺卻存在一些先天不足:茶水容易冷卻,且茶葉在壺中難以充分舒展。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南方茶人創新了一種全新的泡茶方式——將小品壺置於瓷碗中,再向碗內注入沸水。如此一來,不僅能維持茶湯溫度,還能讓茶葉充分發泡,使茶性發揮到極致。但新的困擾隨之而來:傳統紫砂壺的壺嘴較低矮,熱水注入瓷碗後容易倒灌入壺中,不僅影響茶湯口感,也破壞了品茗時的雅興。此外,由於紫砂壺造型各異,比例不一,浸泡時難以保持平衡,極易傾倒。水平壺於是,這些「傾身事茶不知勞」的南方茶人開始了開創性的嘗試與改良,真正意義上的「水平壺」由此誕生。水平紫砂壺在眾多壺型中頗為特殊:從造型來看,它屬於光貨中的圓器,特徵是圓腹、環把、直流、球鈕;從大小來看,則歸類於微型壺。水平紫砂壺在明清時期已有雛形,但當時僅是藝人偶爾為之,樣式較為單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明末清初壺藝大師惠孟臣所製的「朱泥小品」,其造型簡練樸素,做工精細,選泥考究,但作品變化不大。在實用功能與生產工藝上,水平壺多以直形壺嘴為主,「流」的根部較粗,因此出水流暢爽利。傳統的水平壺款式包括標準水平、線圓水平、湯婆水平及線瓢水平等。歷史上,製作水平壺的名家首推惠孟臣。他是明代天啟至清代康熙年間的宜興人,所製大壺渾厚樸拙,小壺精妙絕倫。在閩南一帶,因功夫茶具講究「壺必孟臣,杯必若深」,水平壺也因此被稱為「孟臣壺」。時至今日,以孟臣壺為藍本的水平壺已成為行業標準,被紫砂匠人世代沿用。數百年來,匠人們在其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名品輩出,延續著這一茶器經典的生命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