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石瓢壺的前世今生

石瓢壺的前世今生石瓢壺:千姿百態的經典器型石瓢壺,可謂紫砂壺中最為人熟知的器型之一。其家族龐大,流派紛呈:子冶石瓢、景舟石瓢、心舟石瓢、漢棠石瓢、平蓋石瓢……各具風韻。但您可知這般雅器,是如何一步步走入文人雅士的視野?從「石銚」到「石瓢」的千年演變古時,石瓢壺本名「石銚壺」。如今我們熟知的東坡石瓢、提梁石瓢、子冶石瓢等稱謂,實為後人所賦。北宋·文人雅趣鼻祖「東坡石瓢」由蘇東坡親繪壺型,時稱「石銚」。清代書畫家尤蔭得此壺後,繪就《梅花石銚圖》,此作影響後世極深。清代·百家爭鳴陳曼生與摯友江聽香論壺,以銚為本,先製曼生提梁,後創曼生石瓢。同期,瞿應紹(字子冶)所製「子冶石瓢」問世,骨相清奇;何心舟另闢蹊徑,設計「心舟石瓢」,溫潤如玉。曼生提梁曼生石瓢子冶石瓢心舟石瓢現當代·承古開新顧景舟大師援引「弱水三千,僅飲一瓢」之典,將「石銚」正名為「石瓢」。其所製滿瓢壺,今人尊稱「景舟石瓢」。其弟子徐漢棠大師更創「漢棠石瓢」,為經典再添新章。景舟石瓢漢棠石瓢一壺載千年,瓢中見乾坤。石瓢之變,不僅是器型的流轉,更是一部縮寫的紫砂藝術史。

 
 0

德鐘壺

德鐘壺一、器型溯源:德鐘與鐘德德鐘壺,壺身造型取自古器「盅」型,圓潤平鈕與壺身相諧,配以直流、耳型鋬,線條簡練而氣韻渾厚。德鐘壺有趣的是,此壺又名「鐘德」,二字前後顛倒,意蘊卻大不相同。「鐘德」一詞,源於《道德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之思——鐘為禮樂之器,象徵王道教化;德則為儒家修身之本,二者交融,暗合「外儒內道」的傳統智慧。二、鐘德之意:禮樂與修身的交融《康熙字典》釋「鐘」:「樂鐘也,鐘空也,內空受氣多,故聲大。」鐘與鼓同為華夏最古樂器,儒家以「禮樂」為教化根基,故「鐘德」亦可解為「樂德」,寓意以音律養德,以器載道。顧景舟在《宜興紫砂珍賞》中曾言:「德清儉素,儒雅中和。」得遇此壺者,往往心生肅敬,如對君子。然壺名紛紜——「德鐘」、「鐘德」、「德中」、「中德」,究竟何者為正?至今壺界尚無定論,卻也正因如此,更顯漢字意蘊之妙,耐人尋味。三、器韻之美:謙和如君子德鐘壺莊重儒雅,質樸大度,壺肩線條圓轉流暢,鋬、流與壺身自然銜接,疏朗大氣。靜觀其器,不由感嘆:「涵光華於樸厚,寄風雅於平常。」若暫且忽略鋬流,單看壺身,其形恰似「圓盅」。《辭海》釋「盅」:「器皿空虚。」《老子》云:「道盅而用之。」此壺以圓整周正之形,喻虛懷若谷之心,不正是「以器示道」的體現嗎?四、以器載道:紫砂中的儒家精神中華文化以儒家為主流,講求「修身立德,兼濟天下」。紫砂藝人以手抟器,心手相合,將哲思凝於一壺。德鐘壺的「虛空」之態,恰如君子胸懷,能容天下茶湯,亦能承載千年文化底蘊。德鐘壺「水為茶之母,壺為茶之父。」執此壺品茗,彷彿與古人對話,感受的不僅是茶香,更是那份「以德潤身」的東方智慧。

 
 0

西施壺

西施壺顧名思義,壺形若美女西施之豐乳,後人覺此名不雅,改稱「倒把西施壺」。西施乃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浣紗女,天生麗質,嫵媚動人,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壺不僅是資深茶人必收的「愛寵」,更是許多壺友入手的第一款紫砂壺,其器型圓潤優美,深受男性偏愛,亦是女性品茶首選。西施壺西施壺之美,美在何處?1. 美在圓潤西施壺講究珠圓玉潤、骨肉亭勻,蓋與壺身結合為圓球體,配以圓球形壺鈕,壺身飽滿,線條流暢,看似簡約,實則嚴謹,渾然天成。2. 美在協調藝術上,西施壺要求口、蓋、嘴、把、肩、腰的比例協調和諧,勻稱流暢。一把上乘的西施壺,從點到線,從線到面,處處透出柔美之態。西施壺 出水3. 美在細節工藝上,西施壺的嘴與把均採用暗接技法,最難之處在於銜接的吻合度與流暢度。壺嘴圓、小、短,如美人櫻桃小口;壺把上細下粗,呈倒把狀,似美人飄逸長髮;壺蓋為截蓋式,與壺身密合,蓋鈕精巧秀氣,更添雅緻。4. 美在把玩作為「美人壺」,西施壺一般不做大壺,容量多在80ml~150ml之間。以此壺泡茶,經年摩挲,砂質愈發光滑細膩,猶如少女吹彈可破的肌膚,令人愛不釋手。如何辨別一把上乘的西施壺?一把上乘的西施壺,壺嘴、壺把與壺身必須圓潤雅致,渾然一體,彷彿自然生長而出,毫無雕琢痕跡。唯有如此,方能展現西施壺的極致之美。西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