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瓢壺:千姿百態的經典器型石瓢壺,可謂紫砂壺中最為人熟知的器型之一。其家族龐大,流派紛呈:子冶石瓢、景舟石瓢、心舟石瓢、漢棠石瓢、平蓋石瓢……各具風韻。但您可知這般雅器,是如何一步步走入文人雅士的視野?
從「石銚」到「石瓢」的千年演變
古時,石瓢壺本名「石銚壺」。如今我們熟知的東坡石瓢、提梁石瓢、子冶石瓢等稱謂,實為後人所賦。

北宋·文人雅趣
鼻祖「東坡石瓢」由蘇東坡親繪壺型,時稱「石銚」。清代書畫家尤蔭得此壺後,繪就《梅花石銚圖》,此作影響後世極深。
清代·百家爭鳴
陳曼生與摯友江聽香論壺,以銚為本,先製曼生提梁,後創曼生石瓢。同期,瞿應紹(字子冶)所製「子冶石瓢」問世,骨相清奇;何心舟另闢蹊徑,設計「心舟石瓢」,溫潤如玉。




現當代·承古開新
顧景舟大師援引「弱水三千,僅飲一瓢」之典,將「石銚」正名為「石瓢」。其所製滿瓢壺,今人尊稱「景舟石瓢」。其弟子徐漢棠大師更創「漢棠石瓢」,為經典再添新章。


一壺載千年,瓢中見乾坤。石瓢之變,不僅是器型的流轉,更是一部縮寫的紫砂藝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