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iping teapot

水平壺的由來與演變

水平壺的由來與演變
關於水平壺的起源,民間普遍流傳的說法與明清時期廣東潮州的茶人有關。當時,潮州一帶的茶人偏愛使用體積小巧的小品茶壺泡茶,然而這類小壺卻存在一些先天不足:茶水容易冷卻,且茶葉在壺中難以充分舒展。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南方茶人創新了一種全新的泡茶方式——將小品壺置於瓷碗中,再向碗內注入沸水。如此一來,不僅能維持茶湯溫度,還能讓茶葉充分發泡,使茶性發揮到極致。但新的困擾隨之而來:傳統紫砂壺的壺嘴較低矮,熱水注入瓷碗後容易倒灌入壺中,不僅影響茶湯口感,也破壞了品茗時的雅興。此外,由於紫砂壺造型各異,比例不一,浸泡時難以保持平衡,極易傾倒。
水平壺水平壺
於是,這些「傾身事茶不知勞」的南方茶人開始了開創性的嘗試與改良,真正意義上的「水平壺」由此誕生。水平紫砂壺在眾多壺型中頗為特殊:從造型來看,它屬於光貨中的圓器,特徵是圓腹、環把、直流、球鈕;從大小來看,則歸類於微型壺。

水平紫砂壺在明清時期已有雛形,但當時僅是藝人偶爾為之,樣式較為單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明末清初壺藝大師惠孟臣所製的「朱泥小品」,其造型簡練樸素,做工精細,選泥考究,但作品變化不大。

在實用功能與生產工藝上,水平壺多以直形壺嘴為主,「流」的根部較粗,因此出水流暢爽利。傳統的水平壺款式包括標準水平、線圓水平、湯婆水平及線瓢水平等。

歷史上,製作水平壺的名家首推惠孟臣。他是明代天啟至清代康熙年間的宜興人,所製大壺渾厚樸拙,小壺精妙絕倫。在閩南一帶,因功夫茶具講究「壺必孟臣,杯必若深」,水平壺也因此被稱為「孟臣壺」。時至今日,以孟臣壺為藍本的水平壺已成為行業標準,被紫砂匠人世代沿用。數百年來,匠人們在其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名品輩出,延續著這一茶器經典的生命力。

發表留言

請注意,留言須先通過審核才能發佈。